close

 IMG_0029.JPG       

 那是一種….遇見熟悉陌生人的感覺~

 

 

 

 

 

 

 

 

 

 

 

 

繼上次艋舺風華之後,週一俱樂部再度出發探索台北古城,就從捷運北門站地下街開始吧!

IMG_9872.JPG 

臺北城是指臺灣在清治時代後期於臺北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所構築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城廓,因為是臺北府所在,又稱為臺北府城,是臺灣也是全中國最晚興建的城池。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等兩大行政機關皆設於此。有別於臺北城外的已開發聚落,城牆內的街區被稱為「城內」或「城中」,是臺北三市街之一;此稱呼也沿用至今,臺北市的城中區即以此取名。

 

這座用石材紮實建起的城池於光緒5年(1879年)研議規劃、光緒8年(1882年)開工,光緒10年(1884年)竣工。然而這座歷經多任清朝官員主持才建好的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30年。進入日治時期後,臺北城開始遭到拆除,至明治37年(1904年)年底時,所有城牆與西門均遭拆卸,僅剩下五大城門中的四座。這四座城門現以「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名稱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捷運北門站地下街

IMG_9873.JPG

這裡有展示一些當初蓋捷運時在所以出土的一些古建築遺跡,以及當初拆牆破瓦的殘餘物,用意很好,可惜!看的人不多~可能有因為有興趣的人不多?還是節約能源的關係?我們在上午9:30到達現場,結果展示櫃都沒開燈….

IMG_9871.JPG

北門(國定古蹟)

正式名為承恩門,是臺北府城的正門、大北門。城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的城門,亦是世界僅存的閩南式碉堡城門(一說為臺灣新式城門:為柔合傳統閩南式屋頂,取消城樓的封閉式碉堡城門)。

IMG_9883.JPG  

承恩門雄鎮台北府城之北,由於面向北方,取意「承接天恩」之意而得名。清代自朝廷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別於一般平民由南門入城之俗有所不同。

IMG_9890.JPG  

除了作為大稻埕(約略位於台北府城西北方)居民進城與出城的主要通道,基於城門方位上面向淡水河口的緣故,因此對於防禦上的功能也有所側重。在城門本身的防禦式設計外,另外還在城門北側增建一道方形的外廓(俗稱「甕城」),將城門半面包圍,且設計外廓的圓拱門洞與城門門洞間互不相對(東門亦有此類外廓設計,但為接近橢圓形的外廓);外廓北面門洞上方處有題著「巖疆鎖鑰」四字的橫額(該橫額後來隨著日本人拆除外廓,而流落成為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涼亭的礎石。戰後移至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碑林」陳列,直到1998年2月才重新移回北門前方空地)。

IMG_9891.JPG 

IMG_9886.JPG

IMG_9887.JPG 

IMG_9892.JPG

IMG_9897.JPG

另一個被遺物的……接官亭石碑

IMG_9898.JPG 

在北門高架橋下,有塊黑色石碑孤獨地站立著……那裡是古時的接官亭所在位置。

接官亭指的是用來迎送官員的建築或場所。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歷史建築)

IMG_9894.JPG

該建物為日治時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之倉庫,建築年代不詳,為三崁式2樓磚木混合建造房屋、寄棟造屋頂,主樑木桁架跨距深遠,建物中央正背立面均設山牆。中央立面半圓形的山牆,仍留有三井物產的菱形商標,是目前台灣唯一保留三井物產菱形商標的建築物。

二次大戰後,倉庫的產權交給台灣省政府物資局管理,2002年精省之後移交給台鐵。台鐵接手後,又移撥給台北市政府作為交八廣場用地。2011年指定為歷史建築。

妖姬嘴碎:這棟建築雖然被列為歷史建築,但從外觀看來,恐怕已無法修復~拆了吧!!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國定古蹟)整修中……

IMG_9895.JPG 

台灣日治時期負責官營鐵路興建與營運的機構,為台灣總督府轄下之部門,也是現今台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包含廳舍、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工務室、電源室、食堂之6座建物,其所在街廓內現況各建築物為1919~1943年代間逐步建造形成。其中八角樓男廁1919年完成、廳舍1920年完成、戰時指揮中心1943年完成、工務室應為1925~1942年完工、食堂1932年興建。
台灣於1887年開始興築基隆至新竹的鐵路,並在此街廓一帶設置機器局,為台灣現代化之起點。日據時期,此街闊及週邊全部作為鐵道部使用,民國以後沿用為鐵路局,此處一直是台灣鐵路運輸之總部。

臺北郵局(市定古蹟)

IMG_9874.JPG 

臺北郵局位於北門內,早在二十世紀初年即有一座木造郵局,至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再改建為鋼筋水泥大樓。

IMG_9882.JPG 

設計者為栗山俊一,當時正值現代建築萌芽時期,因此臺北郵局採用折衷樣式,在細部上仍有古典之影響,例如立面上有山頭裝飾,牆面出現古典柱頭,室內大廳的天花板上充滿了線腳。

IMG_9877.JPG 

原來在入口處有半圓拱廊,但臺灣光復後於民國五0年代拆除。這座當時臺灣最大的郵局使用鋼骨構造,但外牆多用貼面磚及洗石子技巧,有時代特色,尤其它的褐色面磚,據說有防空保護色作用。

IMG_9876.JPG 

街屋欣賞

有些具有歷史的老街屋,面臨著拆與不拆的尷尬,這種心情應該只有街屋的主人才會瞭解吧?!

IMG_9900.JPG

IMG_9978.JPG 

IMG_9992.JPG

臺北撫臺街洋樓(市定古蹟)

IMG_9905

1895(清光緒21)年,台灣因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眾多日人跟隨到來,日本知名營造商「大倉組」也來台設置分部,由福岡人高石忠慥(1850~1922)擔任主任。1901(明治34)年,高石宗慥自組合資會社「高石組」,原東家大倉組仍為大股東。1910(明治43)年,高石組在撫台街一丁目會社新建築落成,是獨棟洋樓式店鋪,即為今日所見撫台街洋樓。二次大戰後日人戰敗撤離臺灣,撫台街洋樓列為公產由國防部作為宿舍,六戶居民至1998年方遷出。1997年被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IMG_9914

IMG_9903

2002年時,它卻因一把無名火幾乎燒盡,只剩一樓的石頭建築,受台北市文化局委託修復原貌的營造商人員黃國彥說:「我清理古蹟殘骸時,是真的有些難過,不過好在,石頭燒不壞,這些珍貴的『唭哩岸石』都有留下來。

IMG_9902

一樓為石造,外有精美的石拱騎樓。拱廊為四柱三間,拱圈是梯形唭哩岸石塊組合成,騎樓天花板有木材拼組成的圖案。一樓室內天花板原為印花鐵皮天花,但因多年前曾遭祝融現已找不到該種薄鐵皮材質,所以改用檜木,屋內角落目前以鋼構補強。

IMG_9904

二樓與屋架均為木造式,屋頂屋面覆以銅片瓦,屋頂仿蒙薩雙脊屋頂形式〈因法國建築師蒙薩得名〉,屋面第一坡面較陡,第二坡面較緩接近平頂,第三坡度才是平頂。正面屋頂開有三個老虎窗,中間者最大,老虎窗具有通風功能,內部二樓屋頂複折式桁架造型美觀。

IMG_9929

IMG_9931

撫臺街洋樓整體裝飾簡潔而不複雜,雖質樸卻不失細緻,深受歐陸古典風格之影響,呈現簡潔與美,屬仿文藝復興式樣的店鋪建築,是現今台北城內僅存。這種風格形式於日治初期常見於官署、公共建設,傳達強烈威權風格。

IMG_9908

中山堂(市定古蹟)

IMG_9937.JPG 

1928年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拆除了清末布政使司衙門,並將部分拆除的建築物移到植物園陳列,而在原址開始籌劃興建「臺北公會堂」。 

 IMG_9976.JPG 

IMG_9948.JPG

公會堂的建築本體採用鋼筋混凝土所造,為四層式鋼骨建築,是當時依現代建築法所建最牢固的結構體,無論其耐震、耐火、耐風,其性能均極為優良。主要特色是建築式樣採極自由的形式,並具有西班牙回教式建築風格,其空間可容納人數,也僅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公會堂而居第四位。

IMG_9946.JPG 

IMG_9956.JPG 

IMG_9954.JPG 

設計者井手薰巧妙的以中央樓梯區隔東、西兩側不同的使用空間機能;東側為大集會堂,西側為大食堂,各自形態成獨立空間,且均有所屬的出入口與停車場,以避免相互干擾。中央樓梯二至三樓間,有臺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南國(近人稱「水牛群像」)浮雕。

IMG_9966.JPG 

到了1945年(民國34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台灣省受降典禮便在公會堂舉行,當時場面極為盛大,受降典禮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受降,日方投降代表則由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等人代表出席,行此結束日本台統治51年。

IMG_9944.JPG 

光復後「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並由臺北市政府接收,內部的「大集會場」、「大宴會場」「普通集會室」也同時改為「中正廳」、「光復廳」、及「堡壘廳」。其後中山堂的主要功能之一即為召開國民大會之場所,並且成為政府及各界舉辦重大集會之空間。

IMG_9955.JPG 

IMG_9957.JPG 

光復廳係採二層樓挑高,四週尖弧形窗戶與二樓迴廊矮牆裝飾馬賽克均為回教風格。此為高級宴會場所,設座位可容納500人,不設座位可容納1000人,四周環繞十六根柱子,莊嚴氣派。

IMG_9965.JPG 

IMG_9972.JPG 

孫中山先生銅像為名雕塑家蒲添生作品

IMG_9935.JPG 

中山堂在過去歲月裡,經常為政府接待外國貴賓的場所,其中最受矚目的有美國前總統尼克森、韓國前大統領李承晚、越南前總統吳廷延、菲律賓前總統賈西亞、伊朗前國王巴勒維等外國元首訪華,均在此舉行國宴,此外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及中華民國第二、三、四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也都在此舉行,由於這些珍貴歷史突顯了中山堂的特殊地位。

另一個被遺忘的遺跡…..清台灣巡撫衙門

IMG_9933.JPG 

 原臺北信用組合(今合作金庫城內支庫)(市定古蹟)

IMG_9981.JPG

建於1927年,原為日據時期臺北信用組合的建築。為當時臺北城內的中小企業所組織的銀行。光復後曾改為臺北第十信用合作社,近年由合作金庫接管成為城內支庫。建築設計風格進近於義大利文藝復興式,也有點模仿美國芝加哥商業大樓。正面屋簷略微突出,以許多裝飾性小拱支撐。中央入口的騎樓挑高2樓,左右各立高大的圓柱,襯托這座銀行的雄偉氣勢。

IMG_9980.JPG 

外牆上方以一隊貓頭鷹雕像裝飾,似有守夜的寓意。

IMG_9983.JPG 

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商行

IMG_9991.JPG

1932年11月28日臺北市衡陽路與博愛路口(舊稱榮町,今國泰世華銀行),一棟6層的民間最高樓建築落成,而當時的日本最高樓不過8層,這棟就是最早的百貨公司「菊元商行」(Kikumoto),開幕於同年12月3日,5樓是有各式西式料理的「菊元食堂」,並裝置「升降電梯」,由女服務員操控與現在的日系百貨相同。3天後,台南「林百貨」開幕~

此照片為網路下載,係菊元最原始的樣貌。

菊元.jpg

台北衡陽路摸乳巷

巷子真的有夠窄!!

IMG_9987.JPG 

裡頭竟然還有隱藏版美食~下次來嚐嚐再跟大家報告!

IMG_9985.JPG 

三井株式會社(市定古蹟)

為日據時期日人在臺灣的最大財團,其經濟活動與殖民政策不可分,經濟事業範圍甚廣,其中物產會社影響力較大,除臺北總部外,臺南及高雄亦設支店,經營銀行及保險事業。其總部早在日據初年即設於館前路,當時附近金融及保險會社雲集。

IMG_0014.JPG

始建築約建於1920年,樓高三層,轉角有尖塔,屬於文藝復興建築之樣式,後因樑柱腐蝕,乃在1940年改建為今貌,外推陽臺呈現裝飾風藝術風格,立面有許多水平窗框,轉角處及兩端山牆較高,有垂直的裝飾性小柱,這是當時世界各地流行的建築風格。大廳內當時亦裝設電梯,於今看來具有時代見證之價值。現今該舊廈為臺灣土地銀行所有。

IMG_0015.JPG 

勸業銀行舊廈(今臺博館土銀展示館產權仍屬土地銀行所有)(市定古蹟)

IMG_9999.JPG

臺灣較早的銀行為臺灣銀行,直到1930年代配合當時殖民政策,陸續有其他銀行出現,日本勸業銀行分別在臺北與臺南建造行舍,且其建築風格頗為相近,皆採用厚重的西洋樣式,但有趣的是不採希臘與羅馬樣式,反而從古埃及或中美洲古馬雅方面尋求形式的泉源。

IMG_0003.JPG

IMG_0004.JPG  

臺北勸業銀行建於昭和八年〈西元1933年〉,由銀行的建築課設計,光復後改為臺灣土地銀行。它位於襄陽路與文藝復興式的博物館遙遙相對。勸業銀行位居轉角地,設有騎樓,巨大的柱子予人以宏偉穩重之感,在結構方面,採用鋼骨構造,其外側貼人造石片模仿石材質感,極為細膩。值得注意的是柱頭上有獸頭裝飾,顯得頗神秘。在臺北的銀行建築中,勸業銀行風格特殊,反映出時代背景之特色。

IMG_0008.JPG 

IMG_0006.JPG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國定古蹟)

位於新公園(今228公園)內的博物館,其前身為日據時期的「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兒玉源太郎為日據初期的臺灣總督,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兩人為殖民地政策統治臺灣建立了重要的基礎,日人視其為重要功勞者,現館內仍收藏這兩人之塑像。

IMG_0016.JPG

物館收藏許多臺灣人文史料,包括原住民文物、漢人開墾史料、甚至有華南及南洋的資料,自然史料包括動物、植物及礦物等,可見日本為擴張勢力之用心,戰後改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後因政府組織精簡,於88年7月一日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轄,正式更名為國立台灣博物館。

它的基地在清代原有一座規模宏偉的天后宮,前後兩殿,護室高達二樓,地方官每逢朔望常進香,故香火鼎盛。但日據初期被改為事務署及醫院,至西元1913年始被拆除,在其址上建造「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因此現在新公園內仍可見散置之天后宮石柱珠。

IMG_0017.JPG 

IMG_0023.JPG 
博物館於西元一九一五年竣工,由總督府技師野村一郎及技手荒木榮一合作設計,採後期文藝復興式,運用三角形山頭及古典柱式,外觀用多立克(Doric)柱式,平面左右對稱,中央入口大廳上置園頂,室內則用華麗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兩翼的空間作為展覽室,有大跨距完整的木桁架,但近年被拆除,改裝剛桁架,成為樓中樓。

IMG_0018.JPG 

妖姬嘴碎:當年,新公園外的公園號酸梅湯是我深刻的兒時記憶,小時候媽媽常帶著我跟弟弟來新公園玩耍、野餐,離開前,一定會到這裡喝一杯酸梅湯,我不知道問到有沒有改變,但是那兒時的記憶一直都沒變。

IMG_9993.JPG

IMG_9994.JPG

 黃氏節孝坊(市定古蹟)

黃氏節孝坊,視為旌表艋舺王家霖妻黃氏節孝事蹟而立。黃氏為艋舺人,生於清嘉慶25年(1820),卒於光緒19年(1893)享年74歲。黃氏16歲時嫁王家霖,28歲喪夫;46年間上事翁姑,下撫遺孤,清操勁節,鄉里賢之。同治年間,奉旨旌表。光緒8年(1882)年建坊,並由進士陳季芳等題聯刻石,用示範垂貽教後世。牌坊原立於府城東門內,日人據臺後,於明治34年(1901)為拓建總督府官邸圍牆,辦理遷移。

IMG_0025.JPG 

黃氏節孝坊有四根柱子,三個開口以及兩邊兩層,中間三層樓段的石造牌坊,現在該坊橫跨在228和平紀念公園裡面的左方步道上。正面頂層護椽上安放有直立「節孝」匾,匾下橫額題上「清旌表故儒士王家霖妻黃氏坊」。正面大額坊呈現鼓形的截面,有其龍首箍頭,「雙龍搶珠」,「雙鳳戲珠」等雕刻。另外四邊則書寫「棋」「琴」「書」「畫」等字。

全坊採用青斗石及白色花崗岩製作,象徵「清清白白」的涵義。

IMG_7795.JPG

除此雕刻外該坊還有兩蚩尾(龍首魚身的造形物,用來防祝融火災)不過已經遺失。該坊四根柱子前後均刻有楹聯,由當時進士陳季芳等題聯刻石。楹聯內容為「清節厲冰霜辛檗半生幸有遺徽型海上,湛恩深雨露貞珉一片長流明德在人間。」及「黃鵠譜悲歌涙灑素惟冰霜節苦,紫鳶隆寵誥輝流彤菅雨露恩深。」落款人為:賞戴花翎補用府正堂前署淡水分府何恩綺。

臺大醫院舊館(市定古蹟)

IMG_0044.JPG

 臺大醫院原稱臺北病院,最初為木造建築,1912年現址開始建造以紅磚與鋼筋混泥土為主的醫院。至1916年大體完工,但有些病房隨著醫院事務發展陸續於1920年代才落成。

IMG_0040.JPG

臺大醫院是臺灣近代醫學史的核心,它的發展也象徵著醫學的進步。如今雖然在附近另建新館,但舊館仍然使用,繼續擔負其為民眾健康謀福的神聖任務。臺大醫院舊館規模宏大,平面大體採中軸對稱,經過中央穿廊可以串連各科門診及病房,當時為東亞最大的醫院之一,設計者為東京帝大出身的近藤十郎

IMG_0032.JPG

入口大廳外觀華麗,使用希臘柱頭,每二根為一組。屋頂用三角形山頭及弧形山牆。

IMG_0035.JPG  

IMG_0046.JPG

大廳內空間高敞,氣派非凡,為臺灣近代洋式建築中之傑作。(因為出入病人實在很多,為了避免影響他人,所以我們沒有進入大廳內~)

IMG_0034.JPG 

註:近藤十郎

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受教於英籍的Josiah Conder。1906年抵臺,任職於總督府官房營繕課,1920年升任營繕課長,1924年卸任離臺。1917—1924年之間兼任成淵學校校長與教師,講授土木工程方面的課程。1907年負責設計臺北西門市場(後來的「紅樓戲院」)及彩票局(後改為總督府圖書館,今博愛大樓),1910年設計第一中學(今建國中學),1911設計基隆郵局,1916年設計臺大醫院舊館。一說原陳朝駿所有的「圓山別莊」(今北美館旁藝術家聯誼會)也是他與英國人一起設計。回日後在東京開設建築師事務所,1929年設計東京同愛紀念病院。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市定古蹟)

IMG_9659.JPG  

建於1916年,原為東門附近臺大醫院與醫學院師生常去的幸町教會。它的建築採用紅磚與唭哩岸石混合構造,為日據時期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來臺的早期設計工作,風格上接近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鄉村紅磚小教堂。

IMG_9610.JPG

IMG_9619.JPG

IMG_9652.JPG

IMG_9655.JPGIMG_9652.JPG

教堂平面坐東朝西,西側立面尖拱窗鑲嵌有圖案的玻璃,內部使用鋼骨屋架,空間高敞而顯得莊嚴。外觀門窗多用哥德式尖拱,石雕精美,尤其是鐘樓的石雕百葉窗極具特色。外牆的磚砌扶壁也呈現哥德式教堂常見之趣味。

IMG_9656.JPG

 IMG_9640.JPG 

IMG_9642.JPG  

照片故事:「麵包和魚的奇蹟」這個故事源自於舊約聖經馬太福音第十四段,其中寫到「天將晚的時候,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裏去,自己買吃的。耶穌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這裏只有五個餅,兩條魚。耶穌說,拿過來給我。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 。」

IMG_9612.JPG 

IMG_9613.JPG 

註:聽說當年鋼骨屋架只有歐洲有製造,而且無法拆卸再組裝,若要完整運送必須使用大船,勢必增加建造成本!還好當時的建築師井手薰也是總督府的建築師,而鋼骨屋總督府也有用到,所以,以建造總督府之名,〝順便〞運送入台,節省了不少運費~

IMG_9625.JPG

IMG_9628.JPG

除教堂外,後側的主日學教室也同屬磚造歐風建築,皆為臺北所存較早期的基督教建築。

IMG_9616.JPG

IMG_0055.JPG  

妖姬嘴碎:古蹟保護這檔事,常常是吃麵的人沒說話,旁人一股腦的喊燙阿!!很多私人古蹟最後被拆除其實都是業主的利益考量,但最後卻落得政府相關單位保護不力。就拿濟南教會來說,教會本身很想改建,卻礙於政府已將其建築物訂為古蹟所以無法動彈~為此,教會方面頗多怨言,除了教會活動受到限制,教會收益也大大影響……

IMG_9633.JPG

所以,不管怎麼做,千錯萬錯都是政府的錯啦!

IMG_0051.JPG

註:井手薰

 

1906年7月,井手薰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同年12月進入東京「辰野葛西」聯合事務所,於日本近代建築大師辰野金吾麾下從事設計建築直到1909年12月。1910年時由於得到辰野金吾的推薦而前往臺灣,輔助森山松之助參與臺灣總督府廳舍工程。1911年時擔任臺灣總督府土木部營繕課,1914年8月成為臺灣總督府廳舍工程的工事主任,後於1919年擔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一職,擔任該職共13年。他於1940年7月退休,在此之前長期任職於營繕課。而除了官職之外,當臺灣建築界重要的民間社團「臺灣建築會」於1929年成立後,他亦出任會長一職。

 

監察院(國定古蹟)

IMG_0066.JPG 

監察院建築為日據時期臺北州廳,當時殖民政府將臺灣行政區域劃分為五州三廳,臺北州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臺北市、臺北縣、宜蘭縣及基隆市。其地早在清末臺北府築城時為城牆外之空地,與城牆內的考棚僅一牆之隔。臺北州廳建成於1915年,原稱為臺北廳,至1920年改廳為州。光復後曾先改為省政府衛生處及教育廳使用,後又改為監察院。

IMG_0077.JPG

IMG_0070.JPG 
監察院面對十字路口,入口朝西北,平面成曲尺形。初建時只有中央入口及兩翼的局部,至1925年之後才陸續增建。近年又增建西南角入口及高樓,採仿古形式,外觀上頗為協調。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築家森山松之助,他自1907年抵臺,擔任許多公共建築之設計。

IMG_0075.JPG

監察院的主要入口大廳上方突出一作扁形圓頂,四周闢許多小的圓窗,作為通氣之用。左右兩旁又有衛塔。值得注意的是它使用所謂的破山頭(BrokenPediment),使細節較富變化。兩翼的屋頂則為曼薩爾(Mansard)式,有兩種坡度,閣樓內有許多組木桁架支撐,皆為初建時原物,顯示了1910年代臺灣近代建築的屋架特色。

IMG_0067.JPG 

IMG_0071.JPG 

碟形圓頂、老虎窗

屬拜占庭式,是壯麗的屋頂形式,內以發散形鋼骨桁架支撐,覆蓋營造大型的室內空間。監察院的圓頂相當考究,屋頂鋪設銅皮,以手工將一塊塊長方形銅片拼接而成,下緣開了12個半圓形的「老虎窗」,具採光、通風和裝飾效果。

IMG_0068.JPG 

IMG_0069.JPG

牛眼窗,大如牛眼形的圓窗,置於門廊的兩側,加上誇張的拱頂石造型和花草紋飾,以石塊的原始粗獷來強調建築的穩重感,更增加壁面的變化。

IMG_0060.JPG
斗篷雨坡

自衛塔沿伸的左右兩翼房舍,從路邊遠觀,是牆面與窗的排列,是紅磚與灰白仿石的對話:比例優美,色調典雅。近看每一細部,半圓形拱窗、牛眼窗、斗篷雨坡、貝殼形兜帽,都在訴說歐洲式樣建築的不同丰彩。

IMG_0073.JPG 

IMG_0079.JPG 

妖姬嘴碎:接受團體導覽申請,請一週前於官方網站上做登記。

IMG_0061.JPG 

終於到了午餐時間…..

珍品小館

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之5號1樓

02-2393-4518

隱身在後巷中的美味餐館,聽說是附近「官方人士」聚餐、宴客的秘密基地,飢腸轆轆的我們決定來一探究竟阿!!!

首先,餐廳外部裝潢如此隱密的很少見吧?!一切都是因為隱私阿!(自言自語)

IMG_0080.JPG

IMG_0083.JPG 

小菜留下兩碟

IMG_0081.JPG 

涼拌洋蔥(洋蔥、柴魚片、蕃茄片、少許芝麻佐和風沙拉醬)

IMG_0082.JPG 

客家小炒

IMG_0085.JPG 

絲瓜蝦仁湯包

IMG_0089.JPG 

合菜戴帽

IMG_0091.JPG 

IMG_0092.JPG 

炸兩三鮮(油條+花枝、魷魚、蝦仁、海蔘及蔬菜)

IMG_0093.JPG 

蔥油餅超好吃!!

IMG_0095.JPG 

甩餅

IMG_0096.JPG 

蟹黃包

IMG_0097.JPG

炸豬腳(不吃可惜!想到都讓人口水直流~)

IMG_0098.JPG 

謝謝招待~4人共計花費2000.-(含金牌啤酒2瓶),以菜色來說,妖姬覺得合理。

IMG_0100.JPG

行政院(國定古蹟)

IMG_0105.JPG 

政院大廈在日據時期為臺北市役所,臺北的發展在1920年為一轉捩點,當年臺北改制為市,因而開始籌設市役所,原先為磚木造,至1937年開始興建新廈,至1940年底才告峻。利用原城北小學校基地而建,光復後這座建築曾改充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年做為臺灣省辦公之所,當1959年省府遷到南投中興新村之後,才改為行政院。

IMG_0104.JPG

這是日據後期所見的少數大型政府辦公大樓,每層樓面積都達一千多坪,隨著當時現代建築設計潮流,其設計頗為新穎。建築平面呈現日字形,採對稱式布局,其主從空間分明,為典型官廳建築作法。

IMG_0106.JPG 

中央大樓入口大廳為四層樓,其餘為三層樓。主體為鋼骨與鋼筋混凝土兩種結構,施工者為臺籍林灶先生主持的協志營造廠,落成後頗受讚譽。

妖姬嘴碎:因為不給進去參觀,所以看不出來為何被核定為(國定古蹟)?只能從圍牆外遠遠拍照….

行程到此,台北城古蹟巡禮就暫告一段落了!以上內容都是妖姬整合了各景點官網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資料,加上自己一點小小心得,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IMG_010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妖姬 的頭像
    妖姬

    妖姬物語

    妖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