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循著古老軌跡走入歷史,細品每個故事及傳說~
這是我們成立週一俱樂部後,最遠的一次征戰!心裡卻盤算著:這下報告有得寫了!
鹿港一帶早年為平埔番巴布薩族 (Babuza) 盤據之地。清代之前,鹿港港深可泊巨艦,並可容納商船百餘艘,實為天然良港,且鹿港於全台各港中,離大陸最近,風不論南北,時不論春冬,揚帆而進,八更即至泉州,九更即到蚶江,十二更即達廈門,故鹿港自然成為唐山移民台灣之主要出入口。因昔日為米糧之集散地,而儲存稻穀用之方形米倉就叫做『鹿』,故稱此地為鹿港 (鹿港有一街名為米市街,現名美市街,可見鹿港的確曾為米榖集散之地)。
乾隆50年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間尤其是鹿港的全盛時期,與現今的台南、萬華並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台灣三大門戶,「鹿港飛帆」為當時出名之勝景。
阿振肉包(振味珍包子)
一大清早出門,沒敢多吃~因為聽說鹿港美食多到〝嚇屬倫〞,在拜訪古蹟之前,大家先吃個點心充充電唄~
門市隔壁就是廚房,特意用透明玻璃好讓客人看見製作流程。
鹿港阿振肉包遠近馳名,外地遊客都愛這一味,我們每人都先買一個來嚐嚐味道~肉包一個20元
外皮很普通,內餡成緊實狀….
我跟另一位同伴一致認為…還是咱們彭厝肉包比較哈瞇~
不過阿振肉包的另一項新產品卻令人驚艷--竽泥球,整顆都是竽頭,一盒4個50元,口感綿密,甜而不膩,本人推薦!
文武廟
類別:縣定古蹟第二級
創建年代:文開書院:清道光4年(1824年)
文祠、武廟:清嘉慶16年(1811年)
地址:鹿港青雲路2號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築群,故統稱為「文武廟」。
*文開書院
道光四年,也就是清領時期建造於台灣彰化縣鹿港鎮的一棟書院,建造原因是當時鹿港讀書風氣盛行,但是當地卻沒有任何可供求學的場所,因此當地同知鄧傳安與當地多名學子和鄉仕聯手打造了擁有二萬餘部三十萬冊圖書的文開書院,成了鹿港學子求學的重要場所。
其後書院因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造訪而易名為「北白川宮紀念堂」,目前書院左側廂房內,嵌有北白川宮紀念碑,其碑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
我們在這裡遇到一位很有趣的先生,他應該是當地導覽員吧?!他除了跟我們解說北白川宮紀念碑文的由來,還現場考了我們語文學……他在手上寫下「買、馬、尾」三字,要我們用閩南語說一遍,而且要能分辨是三種不同發音~經過一番自言自語後……我能確定的一件事就是……我是外國人~
文開書院結構分為三進:
第一進:三川門,為門廳。
第二進:前堂,為書院的祭祀空間,中祀徽國公朱子(朱熹),為閩派理學之代表,旁祀海外寓賢八人(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佺期、辜朝荐、郭貞一、藍鼎元)
第三進:為後堂,昰書院院長居住之所。左右兩旁共設十四間學舍。
民國64年,文開書院發生一場大火,建築物和書籍資料幾乎全部燒毀,此後政府撥款為文開書院進行重建工作,經過重建後的文開書院,不但重現早期時的風光,更成了著名的古蹟和觀光景點。
*文廟
文廟主祀文昌帝君,是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由鹿港同知薛志亮及陳士陶等地方士紳共同捐建而成, 昔日於上元及中元兩節日,鹿港各地方士紳在此集會並舉辦盛大的祭典儀式。文廟的環境清靜自然,鹿港最早期的詩畫社發源於此。
莘莘學子們的祈願卡,祈求學業進步,考試順利~
文武兩廟交界處,在有一虎井,因水質甘美,適宜烹茶,故享有「虎泉煎茗」及蓬萊第一泉之美譽,內有泮宫(或稱學宫) ,為昔日之書院及呈半月型之泮池,內種荷花,其意為學做君子,此地在皇宮內始可成為圓形,昔日學子成為「生員」稱之為「入泮」金榜題名時需繞池三圈,日後再行謝師儀式。
大正3年(1914年)由台灣總督左久間佐馬太所敬獻「萬世師表」匾。
*武廟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儒教稱文衡帝君或山西夫子),於嘉慶十六年(1811)由地方富紳蘇雲從倡議同之薛志亮率先與地方民眾共同捐建而成,廟內主祀之神像--關公、周倉、關平乃清代福建著名工匠之作品,其神態威嚴肅穆。
金門館
等級:縣定古蹟第二級
創建年代:嘉慶10车(1805)
地址:鹿港鎮金門街54號
主祀蘇府王爺—蘇永盛,配祀福德正神及五營將軍,建於清乾隆52年(1787),又名浯江館,相傳乾隆51年(1786)林爽文起事,福康安元帥奉命來台平亂,由金門提調水師兩營來台,水師官兵恭請蘇府王爺護軍渡海,順利登陸鹿港,為感神靈保佑,建廟以祀,並為浯州人聚會之場所,嘉慶十年(1805),由浯州人許樂三線弟擴建,道光十二年(1832)鹿港游擊劉光彩首倡重建浯江館,並於十四年(1834)峻工,增建拜亭、左右廂房。咸豐五年(1855)再度重修。
「重建浯江館碑記」石碑,為道光十四年所立。
三川殿內的舊壁畫,乃將原殘存壁畫依原貌慢慢拼貼而成,分別為舜耕歷山(堯聘舜)、為國為民(商湯聘伊尹)、渭水聘賢(周文武聘姜太公)、三顧草蘆(劉備聘孔明),此彩繪係薪傳獎藝師陳壽彝的作品。
金門館為二進一院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及正殿。三川殿為三開間建築,正面為木屏門板,為咸豐年間重修時的風格。金門館同時兼具有「同鄉會館」與「水師會館」的功能,兩旁廂廊為昔日提供給弁丁人士住宿的空間。
天井中的巨樹因歷史悠久….所以也要拜拜一下啦!
我在這裡得知進出廟門有學問,龍邊進,虎邊出,之前雖然知道有龍、虎邊之分,卻不知道進出有規矩的~
全省的金門館僅有三處:
鹿港、安平、艋舺,相傳鹿港金門館為台灣最早的蘇府王爺廟。
龍山寺
類別:國定古蹟第一級
創建年代:明末清初
遷建年代:乾隆51年(1786年)
地址:鹿港鎮金門街81號
龍山寺原是暗仔街(今大有街)的一間舊廟,清乾隆51年(1786),由當時都閫(ㄎㄨㄣˇ)府--陳邦光發起,以鹿港八郊所得淨利及地方聯合捐募,遷建於現址,寺內各處角落都是早期泉州一代名匠精緻的藝術品。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餘坪,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由前而後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
山門是佛寺的院門,山門的屋頂採雙重屋簷,四面有坡落水的形式,稱為「重簷歇山式」。山門前後左右共採用十二根柱子,其中四根柱子直通上簷,其餘八根支撐下簷,其形狀一圓二方,圓柱代表家法;方柱代表國法,且這十二根柱子代表十二地支,象徵著周而復始、川流不息,山門的作用在於將內外院做一分界,
山門兩旁的花圃內,有一對青斗石獅座,為清嘉慶3年(1798)由溫陵(泉州)劉華堂及澎江(澎湖)許克京兩位信士 所敬獻。龍邊公獅,腳踩繡球,球上並雕有古代錢幣的圖紋,虎邊母獅,懷抱小獅,這對石獅的造型,身體的姿態獨特,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充份表現出匠 師的功力。
龍山寺的八卦藻井,號稱台灣最大,跨距約5呎半,再由16組斗拱5層相疊組成,其形狀如結網,且不用任何一根鐵釘,完全以木栓接而成,藻井正中位置有一彩繪龍,龍嘴銜有一鐵環,用以吊掛銅鐘,具有產生回音共鳴的作用。
戲台藻井垛仁內的書法為鹿港書法名家黃天素的字跡
龍山寺五門燕尾與泥塑裝飾
五門殿屋頂「仙女騎鶴」、「八仙人物」造型泥塑。
前殿因為開有五扇門,故稱為「五門殿」。五門殿的建築格局為五開間,再加上兩側龍虎翼廊,實為七開間的立面,屋頂為三個獨立的燕尾屋脊。山門與五門殿之間寬敞的前埕,其院落進深與五門殿開間的寬度及屋簷高度的比例,幾近黃金比例,為完美建築設計的傑作。
五門殿圓篆門聯及木雕。上聯為:龍山開鎮源流遠,下聯為:鹿水重興慈澤長
拜殿龍柱的特色為單龍蟠柱,四爪握珠,口啣龍珠並露出兩顆龍牙,顯得格外生動。柱身後側上方雕有鳳、麟、鶴、龜等四種吉祥動物,所以這對龍柱又稱「四靈柱」,喻為「鳳毛麟趾、鶴算龜齡」,有「稀奇珍貴、祥瑞長壽」涵意。
太極八卦窗整體以八角形呈現,八角窗左右是由古錢幣及葫蘆交錯拼成的,精緻花窗兩面則採用透光雕琢方式,無論無內而外或是由外而內觀看,均以立體形象呈現,聽說如果仔細看還能看出48種有趣的圖案。
龍山寺的正殿以過水廊和兩側廂廊連接,其間川道有八卦門,更可展現出寺院的深長。
卍字窗上方橫樑及雀替的做法,顯示此處早年應無整面牆體。
後殿門屏木雕是李松林及李棟樑的作品
現在後殿的建築為昭和11年至13年(1936年至1938年)重建,格局為五開間「單簷硬山式」的屋頂,所使用的木材大多為台灣的檜木,殿內碩大的樑枋採三通五瓜的木架構。進入後殿,給人一種樸素的感覺,後殿重建當年因無經費彩繪,一直保持著未施彩繪的現況。民國49年由郭新林匠師義務彩繪一對「亨哈二匠」門神及門楣,其餘仍未施彩繪,以致後殿常被人們誤為是日本佛寺的風格。
從五門殿兩側翼廊看往後殿,一眼望去分別為拱門、八卦門及圓門,不同型式的門扇造型,讓禮佛及參觀者的心境隨之清靜。
穿過後殿兩側圓門,即為早年住持起居的地方,龍邊的廂房木屏壁堵上保有歷史悠久的書法墨跡: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
詞程材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
在有無而僶俛,當淺深而不讓,
雖離方而遯圓,期窮形而盡相。
故夫誇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
言窮者無隘,論達者惟曠。
時咸豐辛酉立夏日 補事 陳耽
正殿與後殿之間廣埕中有三口井,一口為方井,另二口是圓井,有人稱這三口井代表龍喉及龍的一雙眼睛。目前圓井因沒水而以土 填平,中間的方形井是早年龍山寺日常用水的主要來源,現在井裡雖然還有水,但已不再供取用了。這口井為邊長138公分,井深360公分,井內以石板砌成, 被認為是龍山寺的古蹟之一,
若與其他大型佛寺相比較,鹿港龍山寺的格局具備一些特色﹕
1.現在已經沒有放生池,古時寺之前後曾有大池,謂之「澄潭印月」,但近代已改為假山流水造景,池中養了一些錦鯉,禁止放生及餵食。
2.山門並非牌坊式,而是重簷四垂頂,形式顯得更為莊嚴華麗。
3.前庭設有八字牆,藉以襯托前殿。
4.無鐘鼓樓,因此將鐘鼓懸掛在大殿內部。
5.前殿附建戲亭,豐富了佛寺之社會功能。
6.大殿左右設八角門,以界分內庭與中庭。
7.大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因此沒有彌勒殿與釋迦殿,現後殿釋迦佛像為近代所增祀。
921地震,龍山寺的建築受損嚴重,山門木柱移位、正殿屋簷斷裂、後殿屋面牆壁坍塌,政府積極規劃,原預定做為局部搶修,唯關心古蹟學者與地方人士認為應做較大規模維修,於是內政部再重新做整體修護規劃,總工程費約一億五仟萬元。鹿港企業家寶成國際集團總裁蔡其瑞、蔡其 建昆仲本著回饋家鄉之善心,成立龍山寺修復工程委員會,並負責龍山寺主體修護工程之全部經費,協助保存國家文化資產。
鹿港四知 家藏滷味
這真的是不經意路過的!想說很眼熟….啊~那個食尚玩家有介紹過ㄋㄟ….經不住那一股香,決定一探究竟~雖然網路評價超好,行腳節目也介紹過,但是因為沒吃過,所以很怕採到地雷,畢竟各人口味不一阿!
種類雖然不多,但價格實在超親民的啦!!
真的好香喔~(吞口水….)
逐買了雞胗跟海帶芽來試試,一吃就很對味喔~我個人喜歡較偏甜的口味,這家的滷味很合我的胃口,一行人決定離開鹿港前一定要來買回去大快朵頤….雖然之後大家都累到忘了這件事~
還好有宅配,開始揪團中….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德興街1號(鳳山寺往龍山寺的途中)
訂購電話:0921361116 (紀小姐)
訂購傳真:04-7745556(可以宅配訂購)
*四知由來
古時有位秀才將至新職上任時,夜晚攜黃金十斤贈楊震,
楊震:「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秀才:「暮夜無知者。」
楊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秀才心懷愧疚而出,由此可見其廉潔。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是謂四知也。後來楊氏子孫,為紀念楊震清廉傳家之遺訓,取其堂號為「四知堂」。
鹿港第一市場
該是補充能量的時候啦!原本打算先吃上一碗「炒五味」,結果….休息….,還好這裡美食攤很多~所以一群人轉戰「楊州肉圓」。
*楊州肉圓
由第一代楊生州先生在民國六十一年開始創立至今,已有三十八年的歷史;楊州肉圓的名字源於楊生州先生的外號,由於當時鹿港人都叫他楊州,所以久而久之攤名便習慣性的稱呼為楊州肉圓了。
楊州芋丸的製作過程相當繁複,必須先買上等芋頭,再經過削皮、剉籤之後,與蕃薯粉混合在一起,內餡則以豬的後腿肉和蔥炒香,不僅因為後腿肉較便宜,同時也較適合芋丸的製作;芋丸在包好之後,再放到蒸鍋中蒸二十幾分鐘。
可以乾吃~
也可以煮湯~
中間的餡料更是令人驚艷!
楊州肉圓的另一樣小吃肉圓,主要的材料有:皮是以在來米加蕃薯粉,內餡則以小顆的香菇、筍角、後腿肉經過炒過之後再包皮,同樣入蒸汽鍋爐蒸;最為特別的應是他們所使用的佐料,是以米醬、辣醬、蒜頭、醬油調和再煮過而成,口感相當特殊,搭配他們所做的肉圓是恰到好處。
*老全豬血麵線
老全豬血湯與紅麵線和小腸混合,成為一道「俗閣呷粗飽」的點心!另外還有高麗菜飯,聽說也是當地人喜愛的傳統料理。
高麗菜飯
豬血小腸湯
*發-涼粉粿、米苔目
第一市場內的傳統冰品,有50年的歷史,不管是粉粿、米苔目、仙草、愛玉都是傳統作法,看那黃澄澄的嬌豔欲滴狀….令人垂涎三尺啊~
*朝和餅舖
走過了八十多個年頭的朝和餅舖,糕餅技藝傳承三代,製作的糕餅細緻精巧、口味獨特,是鹿港伴手禮的人氣商品。餅舖傳承至今,現由第三代梁陽昌三兄弟一起經營,三人完成大學學業後,毅然投入餅舖生產與管理經營的行列,除傳承精湛手藝外,更為符合現代人口味,不斷的研發新產品。
*玉珍齋
類別:歷史建築(縣定古蹟第三級)
創建年代:光緒3年(1877年)
地址:鹿港鎮民族路168號
這家就不必我多說,來到鹿港,沒來這裡逛一逛,先扣十分再說~玉珍齋的歷史超過百年,除了傳統糕點,也研發許多現代人喜愛的點心,我們來到的這家店是老舖,其建築已被列入縣定古蹟,玉珍齋是一棟裝飾主義風格的建築,一樓立面書有「玉珍齋」及「登錄」、「商號」,是鹿港書法家陳浚源的墨跡。三樓女兒牆有「KOTAHODO」與「KO」 英文字及簡單的勳章紋飾,「KOTAHODO」是黃家經營布莊時「黃復豐號」的商號,「KO」即「黃」姓的日本發音。玉珍齋的建築物規模宏偉,保存完整, 已成為鹿港的地標與糕餅茶點的代名詞。
傳說中的鳳眼糕…..小盒80.-
土黃色的是綠豆糕,中間是芝麻高,右邊是抹茶糕,一盒150.-我個人對台灣傳統糕點不太有興趣的人,都覺得這一盒真是好吃又便宜~CP值超高!!大推推~
第一市場的美味小吃真的很多,但是我們的行程頗緊湊,所以沒辦法每攤都吃,況且,鹿港美食何止第一市場~看來,要另外規劃一趟鹿港美食之不要忘了帶兩個胃行程~XD
結束了中場休息時間,讓我們繼續走下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