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裡門外兩樣情
【門外家園:荒蕪的邊緣】—黃步青個展
1948年出生於鹿港,1987年法國巴黎大學造型藝術碩士畢業,現居於台南,除了專事創作,也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任教至今。
黃步青擅長使用複合媒材來創作藝術作品,在台師大美術系就學期間,因不滿於學院教育的制式保守,遂私下投入倡導自由創作的李仲生畫室,熱情研習現代藝術思潮;1977年他與同門幾位李氏學生合組「自由畫會」,被視為繼60年代「東方畫會」之後,另一波前衛導向的藝術同儕團體。
1981年他與妻子李錦繡辭去教職赴法留學,旅法7年期間,他大量學習和吸收藝術新知,因特別認同戰後貧窮藝術以素樸的媒材展現人文的覺知與創新的力量,他的藝術之路也有了新的發展方向。他開始轉向複合媒材創作,希望透過造型語言的力量,洞照尋常事物的意義,發掘廢棄物件的美感,並賦予之嶄新的意涵。
1999年,他應邀代表台灣參加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並備受好評的【野宴】空間裝置作品,即創意結合了象徵台灣原生自然活力的各式植物種子、以及指涉台灣獨特人文風情的流水筵席。
2012年倫敦奧運期間,他帶領成 大建築系學生赴倫敦西敏寺大學就地創制的【雙凝】,也是立意將台灣的自然元素、人文意象、工學設計等置入展場空間,使之有機融合並開啟一種互動閱讀機制的超大型裝置作品。
妖姬導覽:
觀賞黃步青的作品前,可以先瞭解一下他的成長背景,例如,【寄語大海系列】 與作者的成長背景及故鄉的繁華興衰都息息相關著。旅法留學歸國後,對於台灣社會一些訊息亂象與八卦媒體充斥,有感而發的創做了【土地關懷系列中的報紙】。
在【工業荒蕪系列】中,可以看到台灣整個社會的蛻變及人民生活的演進,算得上是台灣經濟的演化史吧~話說,想觀察一個世代何時結束?就到廢棄場去吧!
另外,影響他最深遠的應該是他已過世的妻子,李錦繡女士,李女士也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創作者,擅長以平面繪畫色彩的精準拿捏以及線條的靈動來表現空間的穿透性與重置。在查詢黃步青相關資料時,我記得有一段記載:當時黃步青與李錦繡論及婚嫁,席德進老師曾表示不贊成,原因是他對李錦繡的創作才華非常肯定,他曾在李錦繡班上當眾說:「你們班上只有一個畫家,就是李錦繡。」因此,他對李錦繡與黃步青是冀予一樣的厚望,而婚姻,勢必導致其中一人得犧牲,當然最有可能是女人,席老師出於關切,十分不忍心。當時,黃步青當場允諾,他會一輩子支持錦繡的創作,席老師方才肯參加他倆的婚禮。
可是日後跟李錦繡一齊受教李仲生門下的藝友程武昌說:「李錦繡相當有才氣,不知為何在藝術活動上少下功夫,也許我們的時代是男女有別,藝術創作這件事也大都重男輕女。」是阿!別說是那個年代,就算在今日,女性一旦走入家庭,就很難獨力發展自己的事業。而當年的李錦繡應該也被生活上的瑣事佔去大部分的生活空間、時間與思緒吧?
李錦繡淡泊名利,平實,求真,不讓自己的藝術生命夾雜任何與藝術無關的因素。在1995年以後,不舉行個展,少畫油畫、壓克力彩,她說要從自己的生命裡,反省創作的「必要性」與「真實性」。
在整個準備導覽的過程中,我很難忽略李錦繡這個重要人物,大概因為妖姬也同樣身為女性的緣故,所以在黃步青【雙凝】、【寄語大海】、【粉紅床】及【耳語】等作品中,除了作者對妻子的思念外,應該還有深深的懺悔吧?
黃步青以海邊撿拾的漂流物及回收場的廢棄物品來創作,作品中充分表達了他對這片土地的關愛及熱情,也能體會到作者那份嚮往自由、奔放的心,彷彿隨時準備好去流浪、飛翔~
更多黃步青作品介紹:台北當代藝術館
【歡迎來我家—蓋瑞‧貝斯曼個展】
這是貝斯曼在亞洲首次的大型個展,除了展出貝斯曼三十年藝術創作生涯中,超過五百件的精采作品,貝斯曼也特意將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古蹟建築展場,重新想像打造成獨一無二、具實驗性質的家居空間。
展覽空間個別區分成:歡迎主題的「客廳」、歡慶主題的「飯廳」、旅行主題的「走廊」、家 族故事主題的「書房」、人文主題的「臥房」、玩樂主題的「個人小窩」、專業生涯主題的「工作室」、表演主題的「後院」、逃脫主題的「公園」及夢境主題的 「小巷」,基於貝斯曼將創作及生活融合的特性,此次在客廳及臥房中的展品,將特別包括藝術家童年老家的家俱。
Baseman總是隨身帶筆記本,在上頭琢磨新的想法靈感。他身跨報刊插畫、廣告、動畫、商品、玩具,是少數能自在發展個人特色而又能在商業與藝術間自在遊走的創作者,因此他稱自己的創作為「全面藝術」(Pervasive Art)。Baseman喜歡嘗試新媒介,致力創造「打破純藝術與大眾媒體之疆界分野的作品」,自承創作的出發點來自「欲望、渴求、性及無法觸及之美 (unattainable beauty)」,最喜歡「......在愚蠢和聰明之間尋求平衡,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偷偷把天才與蠢蛋的分界線抹糊掉。」
妖姬導覽:
這個展覽可以讓你一次瞭解Baseman,在看似熱鬧、多彩又歡樂的氣氛中,其實,包裝著孤獨、恐懼及憤怒,因為有著敏感而纖細的思緒,用Baseman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如同幾米的失樂園;「最痛的地方要用最美麗的方式包紮」。我想創作對於Baseman來說也是另一種平衡情緒及自我療癒的方式。看完展覽,我想很多人都能為自己找一種無害的自我療癒方式,就像Baseman一樣。
更多蓋瑞‧貝斯曼作品介紹:台北當代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