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5088一直以為熟悉的….卻是如此陌生….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閩南泉州三邑之泉安、南安、惠安人士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台北,於此地搭建茅草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人稱「蕃薯市」,當時平埔族原住民則多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獵產品等物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Vanka / Banka」,故附近漢人以閩南語譯音,稱此地為「艋舺」(Bangkah)。

IMG_5089 

三邑人建立了青山王館等廟宇以凝聚團結,但是以祭祀觀音菩薩的龍山寺為行政中心;安溪人則建立主祀清水祖師的祖師廟為信仰核心,同安移民則在八甲庄祭祀民宅中的霞海城隍神龕。

IMG_4959 

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以艋舺龍山寺為基地,發動「頂下郊拚」攻擊,當時三邑人為了越過沼澤,設局燒毀了安溪人信仰中心祖師廟,並利用夜間突襲同安移民。此舉迫使奉祀霞海城隍的同安移民遷居到大稻埕。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盛極一時,於清代,與台南府城、彰化鹿港並列為三大重要都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西元1860以後,艋舺港口因河沙淤積,逐漸被同安人群聚的大稻埕取代。

妖姬嘴碎:

原來老是喜歡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劣根性,是祖傳的~

學海書院(今高氏宗祠) (直轄市定古蹟)

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93

IMG_4942

學海書院,舊名「文甲書院」,係台北市僅存的台灣書院古蹟(其它四座是明志書院、樹人書院、登瀛書院與明道書院),現屬祭祀公業高惠連所有。此書院為清季淡北最高學府,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所設艋舺義塾及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年〉新置淡水縣儒學亦附設於此。 日人治臺標售其地,高姓族人看上這優美的古建築,承購改充宗祠以迄今。

IMG_4950 

但近年環河南路拓寬,門廳乃退縮新建。

IMG_4947 

學海書院最著名之院長為陳維英(1811年-1869年),地方人士都尊稱他為「陳老師」而不名,他的居所叫做「老師府」(現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31號,列為古蹟,是目前台北市規模最大的古厝),可見他受人之景仰,實非一般之院長可比。

IMG_4944

同治三年(1864年),學海書院重修,翌年告竣,重修落成,院長陳維英題掛聯一對:

學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強古人云功可相長也

海祭於後河祭先或原或委君子曰本其當務之

目前這楹聯仍高高懸在正廳,乃學海書院之珍貴之歷史文物。

IMG_4955 

淡北育嬰堂碑 (一般古物)

廣州街243號(仁濟醫院)

該石碑立於同治91870)年,距今已一百三十餘年,記載淡水同知陳培桂為收養孤兒創立育嬰堂之事蹟,具有歷史文獻價值。明治311898)年,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整併清代養濟院、同善堂、育嬰堂等成立臺北仁濟院(今仁濟醫院),可見證該院院史。

IMG_4968 

除了碑以外,其實建築也是很有時代意義的。台北仁濟院之源起可追溯至清治時代的窮民救助機構。最早是由板橋林家林維源於1866年創立,保嬰局、育嬰堂、回春院、養濟院、同善堂等。

IMG_4974 

IMG_4973

「保嬰局」初期救養女棄嬰,後改為救濟貧苦幼童。

「育嬰堂」收容、撫養棄嬰、孤兒及貧苦無以教養之嬰兒。

「回春院」收容、救濟行旅病人。

「養濟院」收容孤苦無依老人。

「同善堂」做為來台官商勇客死而無力殯殮之停柩所,後亦嘉後惠於渡台窮民。

日治時期1899年(明治卅二年)五月三日育嬰堂、養濟院、同善堂合併為「台北縣立仁濟院」院址在育嬰堂原址(今仁濟醫院廣州街243號)。而後因地方改制變更為『台北仁濟院』,並併入回春堂及保嬰局。

IMG_4967 

IMG_4969

2003SARS肆虐期間,曾因出現院內感染而被封院數日。

IMG_4975 

華西街區

白天的寶斗里華西街也是別有一番趣味滴~

IMG_4977

夜市入口處為傳統牌樓建築,兩側掛滿紅色宮燈,極具特色,兩旁店家皆為老字號,連高級餐廳也有據點,像是廣受日本觀光客青睞的台南擔仔麵一店,就是在這裡發蹟。

IMG_4985 

這幾年並有腳底按摩等休閒業在此開設分店以服務觀光客。此外,又因靠近早期尋芳客密集地寶斗里,因此夜市出現了許多以去毒壯陽為號招的蛇店及鱉店,形成當地小吃的特色。

……這會通到哪裡勒??

IMG_4982 

艋舺青山宮(直轄市定古蹟)

萬華區貴陽街2218

俗稱青山王宮青山王廟青山王館王爺公館。建於清文宗咸豐6年(1856年)的民間信仰道教廟宇,主祀青山靈安尊王。該廟自清領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每逢青山王壽誕日都有隆重祭典,萬華全區震動,俗稱「十月二二」、「艋舺大拜拜」。

IMG_4992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民俗及有關文物)

(一)暗訪是青山王率領各部將(七爺、八爺、文判、武判、牛頭、馬面、八家將等),於祭典的第一、二天,即農曆102021,巡行艋舺地區的大街小巷,主要目的在探視民間疾苦,並明察轄區善惡,緝捕惡鬼凶神,掃除瘴癘。

IMG_5010

(二)22日舉辦王爺神轎的遶境,上午開始舉行大祭典禮,十一時報到集合,中午十二時起行,遶行艋舺地區全境,除 了主神靈安尊王之外,有樂隊、鼓陣、文武判官、七爺、八爺、哪吒、鍾馗等各路神明護駕接送,艋舺境內三十餘神輿,也全加入繞境的行列,萬華地區的大小寺廟 陣頭齊出,各種民間遊藝陣頭,還有「舞龍」、「舞獅」、「八將」、「八家將」、「花燈車」等沿路表演。

 IMG_4987

今天到訪,正巧遇上宮廟翻修時期,前殿屬於古蹟的部分大都架上鷹架及帆布。

IMG_4989 

IMG_4990

IMG_4986

青山宮的建築手法細膩精緻,屋簷是採用大正年間才開始流行重簷歇山式,廟宇牆上的畫,大都是描述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等故事,表示忠貞節烈氣節的做人道理,內牆堵上的文墨詩句,也是青山宮精彩漢字的一部分。

IMG_5007  

青山宮坐南朝北,基地184坪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矩形縱深的街屋式建築。

前殿為重簷歇山頂,簷間有「敕封大宋明神」字樣,明間的八角形藻井極其華麗精湛,盡顯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作風,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為劉家正繪製,入口立面初為木構建築,昭和13年(1938年)重修時佐以花崗石與青斗石的石雕門面,石獅是典型日式風格,蟠龍石柱則為謝萬來所作。

IMG_4991 

IMG_5005

拜殿臺基前方有雲龍御路,由於拜殿抬高臺基與正殿同高,且拜殿屋頂與正殿硬山頂相連,更增添正殿巍莪宏偉的氣勢。正殿神龕也是金碧輝煌,上方懸掛匾額以1954年賈景德所獻「固圉寧民」最為醒目,以清德宗光緒8年(1882年)福建補用同知何思綺所獻「神靈昭著」年代最早,尚有光緒15年(1889年)魏建勳所獻「化險為夷」、1981年謝東閔所獻「百世馨香」等諸多匾額。

IMG_4995

IMG_4996 

朝北醫院

座落於貴陽街與西園路口,日治時期,這個地區稱為「入船町」,當時這棟建築原隸屬於前臺灣遞信協會所有,後由萬華著名西醫李朝北先生(1893出 生)向前臺灣遞信協會理事長山管芳次承買,於1921年開設「朝北醫院」,光復後因產權問題,李朝北先生曾向法院提出請求確認產權之行政訴訟。朝北醫院為一棟轉角六開間二層樓店屋建築,主體結構以磚木構造為主,牆體採用紅磚砌成,外覆洗石子飾以立面;室內樓板則為木造。

IMG_5012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特徵以毛莨葉為裝飾,上有花托,再由花托生出向外彎曲的捲渦形支撐帽盤。

IMG_5012-2 

扁額框

IMG_5012-1   

愛奧尼克柱式(Ionic order),此類型柱式主要特徵在於捲渦形的柱頭,柱身有直線凹槽。(最左邊及最右邊兩條柱子)

IMG_5012-3 

網路上關於朝北醫院的資料並不多,目前還是屬於私人房產,並未列入古蹟保護。

義倉碑

位於西園路一段在祖師廟、龍山寺之間;艋舺義倉創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現今為萬華分局位址,是紀念富人捐出米糧以備稻米收成不佳時濟貧所需的儲存倉庫。

IMG_5017 

IMG_5018 

龍山寺(直轄市定古蹟)

建於清乾隆三年〈西元一七三八年〉,供奉觀世音菩薩,是屬晉江、南安、惠安三邑籍居民,從晉江安海鄉龍山寺分靈來臺者,此寺為艋舺地區之信仰、自治與自衛中心,舉凡議事、訴訟、調解等均假神靈公斷。昔日三邑商人之公會「泉郊」,即以此為會所。

IMG_5037 

IMG_5033

龍山寺歷經嘉慶與同治年間幾次大修,今寺係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0年〉改建,由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前殿八角藻井,鐘鼓樓轎式屋頂及正殿圓形藻井皆精美絕倫。改築時由地方賢達倡捐,住持福智和尚率先捐銀,他將畢生積蓄捐出,令人為之感動,今寺內尚可見其塑像。

IMG_5032

IMG_5023

再如艋舺雕刻家黃土水亦有一尊釋迦立像保存在大殿之中,皆為龍山寺富有歷史價值之文物。二次大戰時正殿遭毀,光復後重建正殿,現石柱仍可見一九五五年之落款。綜觀此寺建築施工嚴謹,雕刻精密而考究,石材多用泉州百石與青石,其豪華壯麗,為全市各寺廟之冠。

IMG_5040 

IMG_5029

以前還在當上班族時,常跑龍山寺參拜,大概是覺得太熟悉了,反而沒有仔細觀察拍照,錯過好多經典…..我以為我瞭解,其實,我根本在狀況外!!(妖姬心中的俳句)

IMG_5030

IMG_5053 

穀鳥軒(老街屋)(現今85℃)

百年前,穀鳥軒從百貨總部、藝妓屋、聯合國眼科義診所、萬華眼科等一路走來,可說是經歷了艋舺的滄桑。主體建築有挑長的窗戶,柱子直達3樓,柱頂還有精細的雕花裝飾,陽台則有中國式的門聯,頂樓還有女兒牆,法式風格與中式建築在此相遇而融合。

IMG_5054  

末日治時期在興建之加強磚造四層樓樓房街屋,因當時之水泥建材仍少應用,故其二樓以上均為木造即俗稱之軟樓。

IMG_5057 

妖姬嘴碎:好可惜阿~現在改成這樣...二樓也上不去(店家工作區),想必也改得不像樣了~好想演一下藝妓倚窗觀街景喔.....(玩手指)

艋舺地藏庵(直轄市定古蹟)

萬華區西昌街245

IMG_5061

俗稱艋舺地藏王廟,興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的單殿傳統寺廟建築。是艋舺龍山寺的屬廟,主祀地藏王菩薩,旁配祀臺北府城隍爺及田都元帥。

IMG_5062 

古廟最令我讚嘆之處,就是厚實的牆~

IMG_5064  

艋舺地藏庵仍多保留1838年重建後之原貌,建築結構簡潔,雕飾樸拙。另外,廟旁有大眾廟一座,乾隆二十五年所建,也是萬華區重要廟宇之一。

IMG_5063 

青草巷

西昌街224

IMG_5058

IMG_5072

此巷道內約有十多家藥草店聚集,各式中藥青草材料琳瑯滿目,可說是萬華地區最專業的巷道。該巷的形成,是因艋舺開墾之初,流行疾病多,合格的中醫少,青草藥店就成為民間診療的主要機構。每一家青草店面都擺著青翠的藥用植物,遊客一步入此區,濃濃的青草香也迎面撲鼻而來。

IMG_5068

IMG_5069 

剝皮寮老街(歷史建築)

康定路173

IMG_5107

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在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福皮寮街在嘉慶四年便有店屋買賣的紀錄,可以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

名稱演變:福皮寮街北皮寮街剝皮寮街剝皮寮老街

IMG_5102 

剝皮寮街區是一條在清代即形成的街衢,並配合老松國小(1896年)成立,都市計劃將老松國小旁的這段老街保留為學校的預定地,實施禁建,也因此遂得保存了清廷街型和日據時代的牌樓厝。

IMG_5078

IMG_5101

剝皮寮歷史街區東側(現為鄉土教育中心)於2006年修復完工;西側修復工程於2009年修復完成,係以原貌保存為原則,並為結構安全考量加設鋼骨結構等現代科技與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災、防潮、防蛀等機能及存續年限。

IMG_5104  

街區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至晚間9點、室內開放時間上午9點至下午6點。

IMG_5083 

章太炎故居(歷史建築)

廣州街123

此建築為日本時代中國國學大師章太炎旅台時的居所,章太炎於1898(明治31)年旅台,期間約半年,當時為「台灣日日新報」撰稿。章太炎在台灣的經驗,反映東亞傳統漢文化的交流,以及台灣在東亞文明所代表的角色,其故居具有紀念意義地上二層/磚牆。

61776363 

事前功課作得不夠詳盡,盡然錯過!我們一夥人還在遺憾沒找到章太炎故居,結果就是照片中最邊間的那棟,現已改為「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p132041550261 

老松國民小學(直轄市定古蹟)

桂林路六十四號

創立於西元一八九六年,為日據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當時利用寺廟作為臨時校舍,至一九0七年才遷至現址,建造木結構校舍。據當時校舍平面圖看,校園三面有教室,中央留設操場,此為日據時期最常見的小學規劃形態。一九二0年代末,因木造校舍毀損過鉅,乃易以鋼筋混凝土構造,校舍仍為三面式佈局。

IMG_5096 

老松國民小學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但教室空間高敞,光線明亮。走廊設計為半圓栱,帶有一絲古典趣味,它是日據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例,值得保存。

IMG_5094IMG_5092  

南新繡莊

康定路131

這是北台灣僅剩的一家手工刺繡裝,專做神明衣桌裙及八仙綵等,會想來拜訪這家老繡莊,是看了560期的台北畫刊介紹,既然來到了萬華,一定要去朝聖一下。

IMG_5127 

時光回溯到一甲子之前,吳淑美(目前當家的)的公公林榕官還只是個十幾歲的小夥子,當時父祖輩在福州經營刺繡有成,亦深切期盼他能傳承悠久的家傳事業。十六歲時,林榕官便被當成一般學徒來對待,吃的、睡的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得從打掃環境、煮飯洗衣、搬運貨物等開始。三年四個月後,同學們紛紛出師,林榕官卻仍被留在家裡訓練,又過了兩年多,父親終於宣告他的學徒生涯正式結束。整整六年,林榕官吃足了苦頭,卻也練就旁人無可崢嶸的絕藝,因而在廿五歲時渡過黑水溝,來到夢土開疆闢域。

IMG_5114 

礙於日本政府的規定,林榕官祕密經營了好幾年,熬到日軍撤出後才以「南新」為名開設繡莊。後來,他的太太以及多年後的兒媳婦,都相繼承接起福州繡的絕活。

IMG_5122   

今天到此拜訪並未見到吳淑美女士,只有其姪女在店內,他非常熱情的跟我們介紹店理的情形。

IMG_5120 

這可是古董級繡架。

IMG_5116 

IMG_5119

我們有幸見到林老夫人並與其合影,林老婦人已高齡96歲,仍身體硬朗,可自行走動,實在難得。

IMG_5125

能量補充時間:午餐

祖師廟原汁排骨大王 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115-17

這家幾年前還在祖師廟邊的矮房舍時有吃過,那時就覺得老闆親切熱情東西又好吃,雖然價位不能算親民。

IMG_5133 

搬到對街的大樓後還是第一次來,以前,因為店面是採開放式,又在大馬路邊,大叔大嬸忙碌吆喝都不覺得怎樣,現在,小小空間裡,一點吃飯情緒都沒有,客人多一忙碌,整間都聽得見大叔大嬸們的嘶吼式對話……令人想奪門而出~

IMG_5128 

當然,東西是真的不吃~排骨湯是一定一定要點的,這碗湯沒喝……別說你來過排骨大王喔!!

IMG_5129 

其它的……就還好啦~一碗排骨湯+一份天婦羅+一份青菜,配上白飯一碗=NTD210.-

IMG_5130

IMG_5131 

朋友點的瓜仔肉飯…..我只能說吃得飽才有……(阿飄~)

IMG_5132 

艋舺清水巖(直轄市定古蹟)

萬華區康定路81

俗稱艋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為一座受道教、台灣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佛教廟宇。除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外,並配祀天上聖母媽祖、關帝君、文昌君、地藏菩薩、魁星及福德正神等眾神祇。艋舺清水巖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

IMG_5134 

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為福建安溪移民,自原籍湖內鄉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嘉慶二十二年〈西 元一八一七年〉重修,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頂下郊拼」時毀於戰火,至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又重建。其後屢經翻修,迄今大體能保持重建原貌。祖師廟原來格局完整,後殿供奉媽祖,現共有兩殿,前為三川殿,中為正殿,後殿曾毀於火災,迄今未建。

IMG_5150

IMG_5142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臺北盆地周圍田地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清末中法戰爭,法軍侵犯淡水,臺北告急,民間傳說是因為迎請清水祖師助陣,臺北才得平安,因此香火更加興盛。艋舺清水巖在日據 時期曾充為學校使用,後來並曾設立州立二中,即今成功中學前身,在教育史上亦有重大意義,近年廟內進行整修,以保存維護這座深富歷史價值之古蹟。

IMG_5140 

IMG_5145

艋舺清水巖座東朝西,原有三殿完整格局,後殿因火災倒燬,右護龍約有十分之三面積也因長沙街拓寬於1971年拆毀,現存為面闊七開間兩進兩廊兩護龍「七包三」形式的建築,兩殿間以左右廊相連中庭,兩側護龍則以過水廊連接正殿。

IMG_5143

三川殿開三門,明間步口有抱鼓石及蟠龍石柱一對,屋頂為兩坡硬山式廳堂結構,正脊與垂脊排頭上飾有「八仙座騎」等交趾陶人物,兩廊棟架為卷棚式,現存各殿棟架係同治6年(1867年)重建,此後屢經翻修,除彩繪多次外,迄今大致保持重建當年原貌,木結構建築幾乎為原物。

IMG_5149

IMG_5137 

拜殿有同治7年(1868年)所立蟠龍石柱一對,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柱,為硬山翹脊屋頂,桁木十六架,後坡多一架,未作附壁棟架,桁木及壽樑直接插入山牆中,山牆內壁採粉刷,但前部露磚柱、磚雕及水車堵,呈前後之分,牆上有罕見的雙窗。此外,在樑架、石壁、龍柱上,也都刻有清朝皇帝年號年代。正殿後方留有通道及格子門以穿廊形式相連原有的後殿,正殿後方步口對看牆分別有「平安」與「富貴」磚雕。廟後方保留回祿倖存的龍柱、石柱及柱礎等,包括龍邊一獨立式兩層閣樓遺跡。

IMG_5139

IMG_5182 

艋舺清水巖廟埕應為開闊廣場,卻遭違建長期占用,僅留一狹長通道,儘管如此,整體建築仍呈現清代中葉臺灣廟宇渾厚樸拙特色與藝術水準,是臺北唯一能夠保存嘉慶、同治年間建築原貌迄今者。

IMG_5167

IMG_5153

IMG_5166

IMG_5160 

台北法華寺之「南無妙法蓮華經」石碑與「百度石」(一般古物)

西寧南路194

IMG_5189

 

IMG_5190

法華寺乃日本日蓮宗在臺之代表寺,該寺原為日本日蓮宗寺廟,山號為「南海山」,今為主祀觀世音菩薩之佛教廟宇。該建物興建於1919年(大正8年),其兩座石碑係日據時代日系蓮宗教派,在臺佈教之重要見證文物。

IMG_5196

「南無妙法蓮華經」石碑上之字蹟,書法獨特,為法華寺日據時代之住持所遺留,具有緬懷與弘法之用意,具備歷史、文化意義。

IMG_5185 

「百度石」

可以重現過去日人信眾在臺特殊參拜儀式之歷史記憶,亦是目前本市所發現唯一可保存此相關回憶之石碑。「百度石」因曾遭受空襲缺損一角,迄今未修復。

IMG_5188

所謂「百度石」即是病患到此寺院膜拜 請求佛祖為其治病解厄時,住持法師或布教師手持唸珠,於寺院內植立一座「百度石」的石碑,然後帶領著雙手合十的病人,繞走石碑一百零八次,並唸密宗佛號「嘛呢囉呢吽」一百零八遍的儀式。傳說病人常能因此痊癒,這是日本傳統以靈療為主的寺院,在台灣相當少見。

百度石凹洞中是計算用的工具。

IMG_5188-2   

西本願寺(鐘樓、樹心會館)(直轄市定古蹟)

中華路1

建於西元 1922 年,日治時期之西本願寺,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台灣別院」,為當時臺北乃至臺灣最大之日式佛寺,與東本願寺(現今的青少年育樂中心)、臨濟護國禪寺、曹洞宗佛寺等共同為當時重要佛寺之建築代表,戰後本基地曾為軍方與警備總部使用,長久以來又有包括大陳島民、聯勤被服廠及中南部北上之移民居住,具有歷史及宗教學術之意義。

IMG_5211 

IMG_5215

西本願寺遺跡包括了本堂台基、參道、御廟所平台及地窖、輪番所、鐘樓及樹心會館等。其中樹心會館及鐘樓被登錄為市定古蹟,其餘的遺跡則被列為歷史建築。

IMG_5204

IMG_5212

IMG_5218

IMG_5221

西本願寺輪番所,遺跡(參道、本堂、御廟所) (歷史建築)

中華路1(長沙街2段與貴陽街2段間)

IMG_5219  

輪番所建於1924年,為當時和尚(或住持)宿舍,乃傳統日式木造建築,其後略有增修。地窖為1933年前大殿舊臺基殘蹟,具保存價值。

IMG_5217

IMG_5223

 

IMG_5210

西門紅樓(直轄市定古蹟)

位於萬華區成都路十號的「西門紅樓」,為一座紅磚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這是日據初期臺灣所建較早的市場。一八九六年臺北西門外先設立木造簡單的市場,繼而在一九0八年正式建造包括八角形紅樓與十字形的建築,當時也稱為新起街市場,服務西門附近的市民。同 時期全臺所建的市場後來大都已改建,唯獨西門紅樓留存下來,在臺灣之近代民生建設事業上具有歷史價值。

IMG_5228 
紅樓為近年才使用的名稱,原來的名稱是「市場八角堂」,設計者為當時總督府營繕課的近藤十郎先生,八角堂的牆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

IMG_5231 

八角堂從立面可見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牆的女兒牆裝飾突出的三角形的「山頭」,另外,外牆則以洗石子仿造山石充作橫帶裝飾。在內部方面,八角堂採用八角形樑柱系統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上面為鋼鐵支架稱起的八角形屋頂。以空間論,約可包含二樓的八角形大廳,與一樓入口大廳與分居八角落的八間小店舖。

IMG_5233 

老虎窗是一種凸出於斜面屋頂上的窗戶。有一種說法稱,老虎窗的名字來自於上海的洋涇浜英語,屋頂的英文roof與上海話中老虎的發音相似,也叫老虎天窗。通常以南北嚮應用在馬薩式屋頂(Mansard roof)上,這樣有利於屋頂房間狹小的空間通風,使木結構房屋維持一定濕度與溫度避免白蟻的滋生。老虎窗的窗戶採用的是通風百頁窗,窗的開啟方式採用推拉式。

老虎窗窗戶形狀為圓形的,且因屋頂上通常設置數個老虎窗,則像極了碩大的牛眼般注視著路人,故稱為牛眼窗

IMG_5235 

妖姬嘴碎:

週一休館,所以我們只在外頭拍拍照,其實,就算不休館,進去也不能拍,更別說二樓的精華區,要觀賞紅樓的建築之美,一定要上二樓,目前二樓為藝文展演空間,就算你買票進去看表演,一樣不給拍……曾經去演表演,在開場前想拍一下場地屋頂等….被拒絕~所以留下不好印象。

羅浮宮都能拍,你紅樓是為啥不給拍阿??

台北天后宮

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51

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媽祖廟西門町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廟址原為日本佛教真言宗之弘法寺。

IMG_5268 

IMG_5251

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青山王館附近),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門。

IMG_5252

IMG_5250 

乾隆十一年(1746年),艋舺地區的商行共同捐資,於直興街建媽祖廟,名為「新興宮」。嘉慶十八年(1813),新興宮遭祝融之禍,道光五年(1825)重修。昭和十八年(1943年),日本官方因為開闢防空道路,徵收土地,拆除新興宮,遂將神像及神器暫奉於艋舺龍山寺後殿。

IMG_5257 

二次大戰結束後,新興宮信眾在西門町成都路西門市場旁找到奉祀弘法大師(即日本真言宗創始人,傳說中製作日文字母「平假名」的空海大師)的臺北弘法寺作為新廟址,1948年將寄放於龍山寺後殿的媽祖神像遷入,並將弘法寺更名為新興宮,後來又改名為臺北天后宮,因在西門町一帶,人稱西門町天后宮、西門町媽祖廟。

IMG_5260

後來,有信徒被弘法大師託夢,據說弘法大師神諭,此廟本為其寺,臺灣日治時期結束後雖改奉媽祖,仍應該祀奉弘法大師神像,以示紀念。後廟方從之,於側殿奉祀弘法大師。也因為側殿奉祀弘法大師的原因,本廟的日籍觀光客很多。

IMG_5246

IMG_5249 

關於弘法大師

天后宮除了在左側殿祀奉弘法大師空海像之外,另在殿外水池旁有一尊弘法大師的石雕。左側殿中的弘法大師雕像為坐姿,背後有一幅弘法大師畫像,殿外的弘法大師石像為立姿,頭戴斗笠,左手持缽,右手持杖。

IMG_5263

IMG_5265

天后宮現址前身弘法寺是高野山真言宗台灣總本山(亦即台灣開教監督所)。從1973年以來,日本高野山金剛峰寺和東京別院在每年10月到12月間都輪流派遣僧侶到台北天后宮,舉行朝聖禮佛法會。

IMG_5256 

下午茶時間

門卡迪炭燒咖啡

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4

IMG_5305 

IMG_5277 

妖姬嘴碎:

我們常常忽略離我們最近的人物,你可能很熟悉某個國家的人文習俗,卻不知道自己老祖先的文化傳承,你可能對某個地方的街弄巷道瞭若指掌,卻不知到離家最近的牙科診所在哪裡?這一年多來與同好們一起行腳,才好好看清楚這片土地的故事,當然,還有好多好多歷史等著我們去瞭解~我愛我的國家我的家園我的同胞,這是身在這片土地上所有人民的責任及義務,大家一起來發掘隱藏在身邊的驚奇與驚喜吧!!

IMG_5270

IMG_518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妖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