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1226曾幾何時,忠孝節義之事,只能從歷史故事中去想像……

 

 

 

 

 

 

 

 

位於新北市樹林區彭厝的鎮安宮,主要是供奉邢府王爺,所以先來介紹一下這位主奉神明:

 邢王爺

IMAG1224

 

 

 

 

 

 

 

 

 

 

 

 

 

 

 

 

 

名鵬,字天正,唐代河東道西歷人氏,生於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六六六年)農曆八月初三,其父在朝為官,職名待考。王爺幼年時,家鄉遽遭洪水氾濫成災,房屋淹沒,遂桴浮水上脫險,後舉家流遷居福建泉州,家道中落,仍勤耕四書五經,加之天資聰穎,十七歲時(即武后光宅元年、公元六八四年)應科舉三甲之試得中,因而揚名。

   邢王爺不只學問淵博精湛,且武藝高超,並精通醫術,熟知本草,因而治癒武后痼疾,武后見其年青有為,品德兼優,乃收為義子,又念及治疾有功,賜名邢王爺。邢王爺本性善良,宅心仁厚,其於領軍征討北番時,運籌帷幄,屢建奇功,且體恤士卒疾苦,遇士卒染病,無不悉心聞診給藥,深得部屬愛戴。王爺常奉旨出巡地方, 輒以醫術草藥救治百姓,愛國愛民之忱,官民咸感佩與敬仰。

   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六八三年)十二月帝崩,太子顯(中宗)即位,未滿二月被武后廢,徒於房州,立皇弟旦(睿宗),武后視朝,繼大殺唐宗室,天授元年(公元六九0)武后僭位改國號為周,自稱皇帝,適邢王爺奉仕巡畢奉召入朝,圖挽回朝政脫序,上奉諫后不就而惹禍,遂自刎於金階,死時年僅三十三歲,民間感王爺一生忠貞為國為民,乃紛塑金身立廟敬祀。

(以上資料為網路查詢所得,關於邢王爺死時的年紀也有說是二十八歲,何者正確已不可考!)

 IMAG1215

 

 

 

 

 

 

 

 

 

 

 

 

 

 

 

 

 

鎮安宮   新北市樹林區彭興里太平路24726

鎮安宮主祀的「邢府王爺」神像及木椅,印童及劍童金身是延平郡王(鄭成功)於公元1661年(民國前251年)冬12月渡海來台,是由一位張姓人士親將邢府王爺印童及劍童金身奉祀抵台,當時為開台初期,來台開墾的先民們常常居無定所,張姓先民的後代後來遷居於艋舺地區,直到公元1812年(清嘉慶17年)在一次北區乩童繞境活動中,由樹林區周姓家族將邢府王爺印童及劍童金身迎至樹林地區,其間,王爺威靈顯赫救世的事蹟於地區間傳開,於是地方上的有心人士合力協商,於民國64年孟秋籌備建立宮廟事宜,民國67215日(農曆戊午年正月9日)入廟安座至今。

主祀之「邢府王爺」神像及木椅,型制古樸、鎏金特殊,經廟方申請登錄古物,文化局請專家考據「邢王爺」的雕刻風格、型制古樸及鎏金特色,認為是清朝作品,最特殊地是神像與木椅分開雕刻、組合,平時以紅線纏住以免脫離,是清朝先人渡海來台便於攜帶的製法,鑑定年代應為100餘年,並非400多年。審議委員會通過將「邢王爺」神像及木椅登錄古物,至於印童、劍童則被考據為晚期搭配邢王爺的作品,未通過登錄古物。

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木雕邢府王爺像〈附木椅〉

 

 

 

 

 

 

 

 

 

 

 

 

 

 

 

鎮安宮占地約千餘坪,依廟方管理人員及耆老的說法,早先「邢府王爺」並非安座在此,而目前公廟的土地都是由信徒陸續捐贈,從原先四百多坪一直到目前的千餘坪,除了主要建築以外,鎮安宮前還有一處大廣場,用來舉辦各項慶典儀式,每年農曆的八月二十三日「邢府王爺」誕辰,廟方都會盛大慶祝,慶祝方式主要分為三種:

  1. 上刀梯
  2. 東巡(花蓮)約3
  3. 「邢府王爺」大總部-福建泉州 富美宮參拜行程(回娘家)

這三種慶祝方式每年一輪,再搭配其它儀式(如:過火、丁床等)對樹林區的居民來說,這也是年度大事,附近地區(土城、新莊、板橋、林口)的善男信女也會同來共襄盛舉,非常熱鬧!

每年廟方還會舉辦一次2天1夜的南巡,目的地是嘉義花壇的楓灣宮(也是「邢府王爺」廟),讓各地的信徒能趁此機會作交流。

IMAG1232

 

 

 

 

 

 

 

 

 

 

鎮安宮廣場入口處有一座福德宮,具傳有二百多年歷史,號稱樹林區最早的一座福德正神,在地耆老表示:早年此區水路發達,附近剛有碼頭,所以來往的商人及農人常聚集於此,當時此座福德宮香火鼎盛,但隨著生活型態及地方建設的改變,往日盛況已不復見~

IMAG1228 

鎮安宮正殿外的馬賽爺是設有香爐的,所以來此參拜記得上炷香,其它王爺廟的馬賽爺不一定設有香爐喔~

IMAG1227

特別介紹

刀梯—(無圖片,請自行上網搜尋)

一般刀梯的層數有3672108層,三十六層(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層(七十二地煞)、一零八層(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的總合),<上刀梯>是道教中十分盛大且隆重的法會,儀式嚴肅且嚴密,腳踩七星步,口中唸唸有詞,恭敬而勇敢地赤足踩鋒刃,大法師身背各式法器和黑令旗,帶頭爬上刀梯,刀梯高達百尺,登上頂端,驚險萬狀,登上頂端後,焚香禱告上蒼,呈送疏文。

上刀梯在道教中,是非常重要盛大的法會,舉辦上刀梯法事可以祈安護國植福,同時傳承民俗,培植法師人才.如果順利登上刀梯同時擲茭,獲得三個允杯者,就可以成為大法師。從入相門登上刀梯者,都會從用甘蔗架成的出將門走出,登刀梯者辛苦修行,終成法師,甘蔗代表的就是苦盡甘來。

刀梯的由來,據說是對法師一個嚴格的考驗 就像現在你要考取證照一樣,只是監考官改成玉皇大帝及眾天神而已~刀梯的製造地方必須要有2位大師級的法師施法做結界,以免一些髒東西過來依附 造成日後的危險,製造的人也必須禁色禁葷。

樹林鎮安宮的刀梯特別之處在於他是少數採108層刀梯(上),72層釘梯(下)。

釘床

睏釘床:赤裸上身平躺於佈滿釘支的硬板上,於廟前舉行時置放於地面,若遶境時則由四個人平抬行走。釘床是在一塊大木板上滿釘支,多作一百零八支排列,睏釘床之前,釘床須先淨爐與安符,以辟邪氣與招法力。

坐釘椅:端坐於釘有釘支的大椅上,靠背、扶手與踏腳皆釘滿釘支,即身體有七處(頭、背、臀、雙手、雙腳)的著力點都有釘支。與睏釘床一樣,坐釘椅之前,釘椅須先淨爐與安符。

樹林鎮安宮的的釘床是由3600支白鐵釘製成,平日置於二樓殿堂內。

IMAG1237

IMAG1233

IMAG1234

王船—

大致上,凡是地區濱水的地方,造的法船(海船)跟真船在功能上都很相似,所以船的規模也比較大;而在非濱水地區,則法船(內陸船)只是形式上的放流於海,所以建造上也就不那麼精緻,規模也不大!海船與內陸船最大的差異在:海船通常是尖底有龍骨,而航行於湖泊的內陸船則多為平底船。在早期民間信仰中,所謂的法船通常是用來驅逐瘟疫的,所以叫做瘟船,而現在在閩臺之間所祀奉的通常都是王爺(千歲爺)所乘的,所以叫做王船。

以上資料的參考網頁: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00/18900009/boat2.htm

IMAG1239

網路上能查到關於王船的資料少之又少,大多都是祭祀作法用的王船(會燒掉的),但是鎮安宮的王船屬儀式用,儀式完成後會擺回宮廟內收藏,這部分若有人能提供更詳細的資料為參考就更好了!譬如說,鎮安宮王船上有兩支船桅分別裝飾著雞跟魚,好想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IMAG1242  

過火—

對神,在更新生命、增強神靈。對人,在淨身潔體、辟邪祈安。有「過金火」、「過爐火」、「過柴火」、「過炭火」、「過火城」等五種型式,最常見的是「過金火」與「過炭火」。

過炭火所用的材料是木炭,先舖堆木炭並點火燃燒(撒檀香粉助燃),用竹棍舖平約二三寸厚,然後由法師請神調營,進入過火的準備階段--撒鹽米,這是一種驅煞的行為,真正的用意在降低火溫,接著做敕安「五方符」後開始過火。由乩童或是法師的帶領之下,神轎與信徒先後於木炭火堆中,依五行方位赤腳來回踩踏,結束之後用水澆滅,炭塊任由善信取回當爐火,據說燒出來的茶水可當平安茶飲用。

樹林鎮安宮的過火儀式較特別之處,在於其火路是由相思木原木為材料,這可是鎮安宮邢王爺指定使用。原木必須於儀式舉行數日前開始燃燒,以便由濕轉乾,由乾轉為碳後利於儀式進行。

 

神轎—(神轎在倉庫不方便開放拍攝,請自行上網查詢)

按古例,不論官轎、神轎只有覆頂式一種,通常以顏色區分階級,無文武之分,直至今日才有文轎、武轎或改良式篷轎的分別,從外觀上來看,文轎、武轎最大的差別,文轎有轎頂,武轎則無。神轎用料多選檜木、樟木或烏心石所雕刻的圖案,大多由雕刻師自由配以花鳥、麒麟等吉祥圖案,鳳則是鳳鸞必有的,轎內外的雕刻極盡奢華之能事,顯示出對神明的崇高敬仰。文轎較重,約兩百台斤左右,抬轎時一組要八人,並需有二至 三組人員替換,文轎較重是因為有轎頂,且整座都是原木雕刻,是最精美的神轎。在陣式上,文轎通常踩七星步前進,而武轎則是左右移動或是上下晃動前進,在較為鄉村的地區,大部分仍遵循傳統,採用覆頂式神轎。現今神轎在外觀雖有文武之分,但乘坐在轎上的早已無文武、男女之分。王爺亦可乘坐文轎,媽祖娘娘也可以乘坐武轎,僅以花色裝飾及整體營造出來的感覺,去判別神祇的屬性。

現今也有許多人發現,很多神轎都已裝上輪子,不必一路扛轎,轎夫比較輕鬆一些~畢竟現在工商社會生活型態,已不像早期農業社會般,人民勞動慣了~

樹林鎮安宮的神轎屬覆頂式武轎,轎身加上轎桿計十八尺,需同時八人扛起。

此圖是翻拍舊照片

IMAG1243 

其它

邢王爺聖誕如何拜(僅供參考)

祭拜邢王爺聖誕,應以三牲、果品、壽麵()、菜碗為主,再配以紅圓、發粿、紅龜粿、清茶三杯、清酒三杯,以及鮮花、紅燭和市面普遍使用之天金、壽金、刈金(九金)、福金(亦可選用環保金紙中之天金、壽金、雙龍寶衣各三張)

 

劍童、印童(「邢府王爺」身邊的挾侍,說白一點就是副官的意思啦!)

寺廟主神兩側,必配有侍神站立左右,此侍神稱挾侍,又稱協侍或脇侍,如釋迦以文殊、普賢為挾侍。文昌以天聾、地啞為挾侍,媽祖以順風耳、千里眼為挾侍等等。而有上帝、天帝、大帝等帝號之主神,則配以劍監、印監。擁有王號之主神,則配劍童、印童。是劍童公為配屬神,列為主神者僅台北市一寺廟。
劍童廟: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1991號,民國四十年建,道教。

拜訪鎮安宮的耆老

IMAG1213 

廟方工作人員張小姐熱情招待~聽說是橘子跟柳丁的合體,帝王柑--香甜多汁,完全不酸!

IMAG12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妖姬 的頭像
    妖姬

    妖姬物語

    妖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