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是所謂的古蹟,卻也曾是為地方帶來便利的公共設施
首先說明「後村堰」的地理位置,它位於新北市鶯歌區與樹林區交界大漢溪柑園橋上游1.5公里處,離上游鳶山堰約6公里,堰長550公尺,為自由溢流堰,僅於左岸設1座15公尺寬之沖刷道閘門及灌溉取水口,灌溉桃園農田水裡會後灌區,本堰由自來水公司投資興建,除取代原有之後村圳取水口外,主要在提高灌溉取水效率,餘水則提供公共用水使用。
荒廢前的後村堰(水資局)
興建時間 |
民國67年12月一72年月 |
興建經費 |
0.6億元 |
功能效益 |
1.灌溉:後村圳灌區 |
水 庫 |
1.集水區面積:882.5平方公里 |
主要構造物 |
1.攔河堰: |
資料來源: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現今荒廢中的後村堰
為什麼要介紹這個已荒廢的攔沙壩呢?
對於早期以農業種植為主的樹林地區居民來說,灌溉取水是件大事,大部分的水利工程也是以灌溉及民生取水為主要導向。當年大漢溪盜採砂石非常嚴重,造成溪床許多大小坑洞,是人為的特殊峽谷型景觀,當大漢溪流溢滿水堰時,是綜合水上休閒活動水域,有水上摩拖車活動、風帆、獨木舟,還有民國82年設立台北地區僅有輕航機機場,甚至曾在此辦理划龍舟比賽。民國93年艾利颱風帶來嚴重災害,將後村堰攔腰衝斷,造成潰堤,經自來水公司評估,認為灌溉效益已大不如前,且在經安全及成本利益考量下,不再做修復工程,水利署曾以生態工法修建,但又值瑪莎颱風肆虐,從此不再整治。
後村堰雖已失去當初建造時的價值,也歷經風災而損毀,但大部分的建築體都還在,近十年來,為了拆與不拆、修與不修之間,地方各派人馬不斷爭論,但無論修不修或拆不拆,一切都需要錢,沒人敢保證一旦公帑花下去,後續效益如何?這應該也是「後村堰遺跡」目前一直存在的原因,僅供瞻仰~就我個人觀點,我對後村堰的歷史並無深入瞭解,僅網路資料參考而已,與文史工作坊同學實地略微勘查後(僅山佳岸邊),其實就這樣放著也不錯!只要不危害到居民安全,又何必去動它呢?有些當年在此地從事水上活動的團體,曾對相關單位陳情,希望能將此處建設成樹林區一處水上活動區域,當然關鍵還是在於經費及效益,我不知道當年這裡的水上活動有多興盛~若有那麼多的經費可用,我想,樹林區還有更重要的建設需要做,就醬唄~
河岸邊的自行車專用道
文史工作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