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樹林真有趣
得知這個活動消息是從臉書上新北市政府的粉絲團網頁上,我其實也算是土生土長的在地人,有這種機會能更瞭解我所居住的地方,我當然不會錯過~而且有吃有拿全程不用花一毛錢,真的很好康!!
今年「趣樹林 享紅麴」的活動分成兩個主題:一.創意紅麴家常菜 特別請在地知名的餐廳主廚,在專業廚房內教學,並展示中、西式不同的紅麴創意料理。二. 古色Good香 趣樹林 由專業導覽帶領民眾探訪樹林區的古蹟及文化,發現不一樣的趣味樹林,也是我這次要介紹的活動~
古色Good香 趣樹林活動分為兩條路線:
【路線A】 山佳火車站→山仔腳公園→客家藝文館→老人會館(DIY體驗)→解散歸賦
山佳火車站
建立於西元1903年,原來是日本人在鶯歌庄山仔腳開採煤礦運輸之用
1911年開始載客
1920年名為 「山仔腳驛」
1928年拆除木造站房改為水泥建築
1962年正式名為山佳火車站
2008年6月因台鐵捷運化,將稀有的S型 第一月台拆除,截彎取直並加做隧道。
車站至今仍然保留日治時期社殿式瓦頂、水泥磚洗石子牆面及柱子,磚瓦的屋頂上面還有有鴟吻,聽說是用來防火與辟邪。三個時代的車站並列,實在不多見,第一代及第二代的舊站已列為第三級古蹟,目前不對外開放,這次因為參加活動才有機會入內參觀。除了車站本身,其實車站附近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在巷弄間等待人客到來~
第一代車站
第二代車站
早期的候車亭廊柱是使用淘汰的鐵軌做成的,兼具創意及獨特性。
第三代車站於2011年9月19日正式啟用
車站附近還有許多磚瓦老房,聽導覽介紹,這些可都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古董勒!
老礦坑之一,現在變成水坑囉~
礦坑邊的老房子,雖然有點可笑~但又不得不承認很有創意……
發現一株老欉文旦
烈日下,導覽依舊賣力解說~
這是車站對面的一家雜貨店,據說也有百年歷史囉!
山仔腳公園
於2009年7月啟用,佔地不大屬長條狀,比較像是社區公園,公園綠地也是該里里長率領志工隊來做維護,沿鹿角溪支流建設,原是灌溉用的大溝圳,但是經過整治後,不但有魚有蝦,還不時能看見白鷺鷥的蹤影,附近居民也常常在此悠閒散步或話家常,公園內也有許多兒童遊樂設施,非常適合親子來此小憩。
客家藝文館
這是由老舊的國軍營區改建而成的,樹林區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族群,地方上舉辦客家文化活動相當的頻繁,於是將此地做為客家藝文活動的主要場地,也開放其它活動租用場地。藝文館內建造得古色古香,就位在山子角公園木棧道的盡頭。
特色名產、伴手禮,有吃又有拿
紅麴豬肉乾
紅麴布丁,口感如同冰淇淋,搭配果醬好滋味!!
紅麴油飯
紅麴碗粿
為何紅麴會成為樹林的名產勒?
日據時期相當於鎮長一職的黃純青由福建省帶回紅麴原料,開啟了樹林的製酒業,使樹林一度有紅露酒產業的興盛,樹林酒廠製造的紅露酒更是遠近馳名,使樹林市素有「紅露酒的故鄉」之稱,黃純青先生亦被稱為「樹林紅麴之父」。不過樹林酒廠已於2004年拆遷,原地變更為「樹林大同科技園區」,樹林紅露酒文化逐漸沒落。
民 國91年由民營企業申請沿用『樹林酒廠』讓百年酒廠的名號能延續經營並結合前退休技術幹部,由(舊)樹林酒廠鍾副廠長杰輝先生技術領導之下繼續生產紅麴酒 及相關產品,更能讓百年酒廠永續生命的存在,所以樹林紅麴的文化就是由「樹林酒廠」生產紅麴產量最多的酒廠而且品質穩定,因此歷史不能被遺忘文化更不能消 失。
除此之外,樹林區為推廣更多當地特色文化,也以紅麴開發了許多相關產品,例如:紅麴餅乾、紅麴肉乾及香腸、紅麴布丁及各式紅麴料理,每年9月份也都會舉辦紅麴文化節,希望能讓更多的樹林在地人瞭解在地特色文化,也同時歡迎外地人參與,將樹林的美介紹給大家。
【路線B】 濟安宮→鎮南宮→十二股圳→聖蹟亭→潭底活動中心(DIY體驗)解散歸賦
濟安宮
俗稱「大道公廟」,供奉的主神是醫神『保生大帝』。歷經三次修建,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濟安宮原興建於潭底的大同山,就在現今的潭底公園附近。在大正12年(西元1923年)遷到現在的位置,民國55年(西元1966年)又整修,現在是樹林區民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是保生大帝的生日,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並演戲宴客熱鬧非凡。
鎮南宮
座落在保安街與千歲街交叉口的鎮南宮,供奉的主神五年千歲敬考其發源,為商殷年代輔助周武王討伐商紂之大將軍張、徐、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等十二位神將。因五年千歲共有十二尊,聖誕各有不同,為便於祭祀,而於農歷十月二十九日總合祭祀,每五年並舉行一次建醮大祭典是五年千歲名稱由來。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鎮南宮創建於樹林市場邊,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年)才遷到現在的位置。
一般台灣廟宇很少見到的日式門柱
鎮南宮在春節期間都會有的特別佈置
十二股圳
初名福安陂,鑿於乾隆年間,主要功能是農作灌溉用,之所以稱為十二股圳,是因為早期此灌溉溝圳因大雨山洪暴發,導致潰提損壞後,由林本源、林弼益等大戶領頭集資修築,當時共募股十二份,鳩資改築陂堤,另覓水源於石灰坑口,由大嵙崁溪導水,收買圳道一帶田地,重行開渠;築成後,因易名為十二股圳。
現在,樹林區已不再以農作為主要收入,原本的灌溉溝圳也失去用途,一度成為沿途社區排放廢水的地方,除了髒亂及惡臭,更大大影響了當地居民生活品質,所以樹林區公所與代表會積極向市政府爭取補助經費6500萬元改善十二股圳環境,從樹德街134號(大安路樹人家商前)至保安街一段,在原排水溝圳上興建木棧景觀步道,全長僅308公尺,於2010年10月完工,除了美化市容,改善污水惡臭,並且搖身一變,成為當地居民茶餘飯後的一條休閒步道。
聖蹟亭
根據樹林市誌記載,這座聖蹟亭是清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由簡鍊氏管款集資所建,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樹林聖蹟亭曾被列為三級古蹟。
聖蹟亭又叫惜字亭,古人崇拜文字,愛惜紙張,故而文字紙張不會任意丟棄,而在此亭內燒毀,故曰「惜字如金」,目前台灣的惜字亭共有八座,分別位在高雄、屏東、鹿谷、龍潭等地,樹林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惜字亭外觀多為塔型,樹林聖蹟亭亦然,聖蹟亭結構為磚造,分三層:中層用以焚燒字紙,開口向前;其下為承貯紙灰處,開口在後;上層呈八角形,爐頂採八角形建造,以喻八卦之意,其上再置葫蘆形煙囪,藉以排放焚燒字紙時所產生的煙及高熱,傳說中紙灰會幻化成蝶高飛而去。葫蘆象徵陰陽和合、生生不息,有祈福的意涵。中層、下層爐身四面牆堵有泥塑浮雕,而上層則全部以灰泥施作,並在八面牆身分別施以泥塑浮雕。整體外觀壯觀,且又紅、白相間,又不失樸質之感。
除「惜字亭」外,一般還有聖蹟亭、敬聖亭、敬字亭、文筆亭等名稱。百餘年來「敬惜字紙」的觀念與做法不再流行,各地惜字亭也多因功能不再,或是築屋修路而遭拆毀,倖存的亦有許多成為焚燒帛紙的「金亭」,樹林聖蹟亭也因為潭底公園的興建而遷至現址,不過儘管如此,可見證樹林早期發展,和居民對文風之重視,極具歷史價值。此類建築在今臺北縣轄內,現存完整者尚屬少見,在文化保存上具有稀少性。兼以樹林為現代都市發展開發迅速地區,能保存歷史性的事物已不多,此亭規模與構造的精緻上雖非上乘,但亦展現地方樸實特色,值得保存。
留言列表